「好似(好像)故事中的猎人那样,在追逐动物的过程中,走进一片天地,不知不觉,人已在暮色之中。」新书《Vajrayāna》的自述如此写道。从广场到喜玛拉雅山,二十七年的路程,黄勤带由壮年走到将近花甲,这个猎人的变化让人很感兴趣。
一九五七年生的黄勤带是资深纪实摄影师,曾于日本修读摄影课程,摄影集《89广场的日子》是重要的六四事件纪实作品。或许因为受当时日本摄影的影响,他的照片里如像有另一套无以名状的语言,尤其拍摄运动中的细节,展现出独特的视角。那些满怀信念的面孔、血脉沸腾的昼夜,到武力镇压的场面,震憾人心。翻阅摄影集,就像跟随黄勤带在昔日的广场上穿梭于群众之间,他所拍下的每一个画面都深刻难忘。
27年前的今天,北京清晨一片血色,27年过去,我们距离「历史无感」还有多远?
酷热、干旱、难以生存;忘我、狂欢、活在当下。美国内华达州的「火人祭」(Burning Man Festival) 是全球数一数二最疯狂的艺术祭。 「火人祭」选址在内华达州的黑石沙漠(Black Rock Desert) ,时间为每年的八月底至九月,为期八天的艺术祭鼓励参加者撇开过去,感受当下,尽情狂欢并展示真我。
1986年开始的火人祭,理念是表现最真实的自己。火人祭有十大原则, 包括绝对的包容(radical inclusion)、互相送赠所需(gifting)、去商品化(
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置身于这样的历史场合,我本能地透过观景器的框框,去纪录自己对这次历史运动的视点和感受。
开始的时候,我乐观地认为眼前的一切,都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经过。直至弹压发生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历史长河在这块古老的国土上,会是如何的迂回曲折。
回想起五月四日那天,数以万计的北京高校学生走在长安街上,高呼反贪官,反腐败的情景,不禁令人怀疑这是否历史向中国人所作的一种嘲弄,因为这与七十年前所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何等的相似。
从北京回到香港,转瞬一年多了。在这些日子里,不少人的「记忆沉淀」,都不时随着社会上的大小事情而翻滚着。
在九十年代的今天,我整理着这批属于八十年代末发生在中国首都北京的影像,结以成集。希望这本小小的摄影集能成为自己经历中的一次回忆。但我相信,这些回忆只不过是九十年代中国的序幕而已。
高墙未倒,人们开始分道扬镳。当悼念六四不再是潮流的今天,这一段漂泊的记忆,在香港还有一隅安身之处吗?
距离退保谘询期结束不足一个月。端传媒推出游戏《退保方案任你选》,助你了解不同方案和自己立场。
台湾首位女总统的形象工程,在他们手中执行了最少四年,像一套纪录片的导演;两位目睹蔡英文的转变,见证台湾从蓝变绿。
学生时代来台北念书,那是80年代後期,台北,是个交通混乱黑暗的城市,空气中充满着一股不安的躁动,一如政治解严向前冲的时代气息。後来工作与生活都在台北,彷佛也离不开这城市,成了台北的一份子。
大学时开始学习摄影,後来也因为兴趣与志向选择了以摄影为工作 。工作谋生的环境毕竟是现实的,多年下来原本单纯的兴趣与理想必然会有折损。就像整理着学生时代与工作初期的底片时,常常想起这城市的变迁,有些是景观建物上的,有些是无形的城市文化上的变化,时代的变迁与城市的进展,许多景象一去不返。 然而,每次看到自己学生时代所拍的照片,那些不成熟的影像却提醒着自己莫忘初衷。希望永远拿起相机时,能像当年那个学着光圈快门的少年郎,保有一股对外在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探索的心。
简单平凡的照片影像,让人重拾起对台北的过往回忆。平淡的照片影像若能让人看了有所感,那是时光岁月沈淀後的力量。
* 摄影师简介
“数字往往是最实在的,一秒一秒的过,骗不了人。”两位香港年轻人,用多媒体艺术作品,提醒港人把握2047前的分秒。
十三年前的五月,沙士在香港爆发。五月十三日谢婉雯医生殉职丶五月二十日淘大花园死亡人数增至40人,在口罩和恐慌下生活的日子,历历在目。今年五月,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访港,水马围城,张德江所经之处大洗太平地,容不下一张横额或表达诉求的市民。张在机场称自己和香港有一定缘份,当年担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他,和香港共同抗疫非典疫情「取得胜利」。沙士源头广东对疫情的隐瞒,被指是沙士在香港扩散的主因,张德江的讲话勾起死者家属伤痛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