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牆未倒,人們開始分道揚鑣。當悼念六四不再是潮流的今天,這一段漂泊的記憶,在香港還有一隅安身之處嗎?
距離退保諮詢期結束不足一個月。端傳媒推出遊戲《退保方案任你選》,助你了解不同方案和自己立場。
台灣首位女總統的形象工程,在他們手中執行了最少四年,像一套紀錄片的導演;兩位目睹蔡英文的轉變,見證台灣從藍變綠。
學生時代來台北唸書,那是80年代後期,台北,是個交通混亂黑暗的城市,空氣中充滿著一股不安的躁動,一如政治解嚴向前衝的時代氣息。後來工作與生活都在台北,彷彿也離不開這城市,成了台北的一份子。
大學時開始學習攝影,後來也因為興趣與志向選擇了以攝影為工作 。工作謀生的環境畢竟是現實的,多年下來原本單純的興趣與理想必然會有折損。就像整理著學生時代與工作初期的底片時,常常想起這城市的變遷,有些是景觀建物上的,有些是無形的城市文化上的變化,時代的變遷與城市的進展,許多景象一去不返。 然而,每次看到自己學生時代所拍的照片,那些不成熟的影像卻提醒著自己莫忘初衷。希望永遠拿起相機時,能像當年那個學著光圈快門的少年郎,保有一股對外在世界充滿著好奇與探索的心。
簡單平凡的照片影像,讓人重拾起對台北的過往回憶。平淡的照片影像若能讓人看了有所感,那是時光歲月沈澱後的力量。
* 攝影師簡介
「數字往往是最實在的,一秒一秒的過,騙不了人。」兩位香港年輕人,用多媒體藝術作品,提醒港人把握2047前的分秒。
十三年前的五月,沙士在香港爆發。五月十三日謝婉雯醫生殉職丶五月二十日淘大花園死亡人數增至40人,在口罩和恐慌下生活的日子,歷歷在目。今年五月,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訪港,水馬圍城,張德江所經之處大洗太平地,容不下一張橫額或表達訴求的市民。張在機場稱自己和香港有一定緣份,當年擔任廣東省委書記的他,和香港共同抗疫非典疫情「取得勝利」。沙士源頭廣東對疫情的隱瞞,被指是沙士在香港擴散的主因,張德江的講話勾起死者家屬傷痛回憶。
即使在最瘋狂的年代,他並沒有因為恐懼而退縮,反而繼續揹著相機去見證和紀錄。文字、錄音、畫作、口述回顧......紀錄歷史有各種方式,而李振盛則深信影像是最強而有力的證據。他的照片,有當時共產黨的文宣,也有批鬥大會的實況,橫跨十年,見盡無數荒唐。
這些影像中,很有趣的一部份是他的「底片Panorama」。對於李振盛而言,今日智能手機的 Panorama (全景攝影) 科技似乎不甚新鮮。早在五十年前,李全憑穩定的手持技巧和準確判斷,把一片片紅潮拍下,再拼接起來。相片裏的群眾,旗幟鮮明,可是不知哪天,又會成為打倒對象,
時間靜止在兩點二十八分,數萬人命瞬間被淹沒於頹垣敗瓦之中。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黎克特制八級地震,由震央蔓延,波及地區超過10萬平方公里。八年過去,死亡數字在人們的記憶裡變得更加模糊,然而對於死難者家屬而言,傷痛並沒輕易磨滅,午夜夢迴始終難忘切膚之痛。
當天地震發生後,多處建築物倒塌,僅是校舍就有近七千間,令大量年輕學生罹難,使人更為心痛,天空彷彿驟然一片灰濛。一場地震,揭露「豆腐渣工程」的可怕,奪去無數中國人民的至親至愛,每逢重新觀看這場悲劇的新聞相片,仍覺當日慘況歷歷在目。
重建工程可以在短短數年修復基礎建設,但人的心靈傷口則需要更長時間癒合。回顧那些倉惶無助、驚心動魄的畫面,哀悼亡魂之餘,也希望死難者家屬早日走出陰霾,
香港一宗「無屍奇案」,案件無屍體無兇器無任何蛛絲馬跡,殺人者以為一切看似毫無破綻。但警員法醫卻成功追蹤每一個細微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