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本是沉重之事,可這個擁擠的都市,可容得下從容的悲傷和無限的記憶?
請來這測驗直面心神,你對任何細節的決定或不決定,都可解讀出你潛在的哲學傾向⋯⋯
這位攝影師愛拍人,卻又很怕人,他說:「人們之間最美的其實是距離。」
我從參展攝影師第一身的身份,分享一下得獎攝影師以外,三位創作者對攝影的見解,以此作為觀看當代亞洲攝影的另類窗口。
兩百多年前的流行作品,跟我們所處的數據時代有何關係? 在生活節奏急速的今天,你願意慢下來,聽大師細說經典嗎?
茫然、雀躍、失望,開不開心,關己,也事不關己。特首的選擇,不知等到何年何月?
2017年3月26日,他們投票,他們點票,777票的重要歷史時刻,場內場外一些微不足道的紀錄。
在選戰最後階段,攝影師花了一天跟拍胡官的行程,近距離觀看胡官的細節。
市民高舉食指,他們的手機燈光形成一遍燈海。曾俊華向這3500人說,選戰進入最後一里路,希望市民陪伴他繼續走。
五年前那場特首選舉,至少還有多場公開的民間論壇,今天卻劃一變成網絡上的單程路,攝影記者也只能從僅餘的現場攫取候選人的另一面。
臉,被加以想像、改造和玩弄,坐下,或是躺著,變成布、鋼枝與木頭,再包裹起想像和技藝,享受看與被看,或隱或明,是臉,還是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