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复古市场大本营:古著店、黑胶唱片行,布鲁塞尔跟你想的很不一样
除了修道院啤酒、巧克力和松饼,当你听到布鲁塞尔时,还能想到什么?其实因为地理位置之利,这个人口多样化甚至比纽约还要密集的小巧城市,原来还是欧洲二手复古市场的大本营。
除了修道院啤酒、巧克力和松饼,当你听到布鲁塞尔时,还能想到什么?其实因为地理位置之利,这个人口多样化甚至比纽约还要密集的小巧城市,原来还是欧洲二手复古市场的大本营。
「好似(好像)故事中的猎人那样,在追逐动物的过程中,走进一片天地,不知不觉,人已在暮色之中。」新书《Vajrayāna》的自述如此写道。从广场到喜玛拉雅山,二十七年的路程,黄勤带由壮年走到将近花甲,这个猎人的变化让人很感兴趣。 一九五七年生的黄勤带是资深纪实摄影师,曾于日本修读摄影课程,摄影集《89广场的日子》是重要的六四事件纪实作品。或许因为受当时日本摄影的影响,他的照片里如像有另一套无以名状的语言,尤其拍摄运动中的细节,展现出独特的视角。那些满怀信念的面孔、血脉沸腾的昼夜,到武力镇压的场面,震憾人心。翻阅摄影集,就像跟随黄勤带在昔日的广场上穿梭于群众之间,他所拍下的每一个画面都深刻难忘。
上年已故法国大导演积葵. 大地(Jacques Tati)几部电影的菲林经过4K解像度的数码复修后上映,尤其是1967年推出用70毫米菲林拍摄的《嬉戏时间》(Playtime),更是美不胜收,惊艳得令自己不禁「 wow」的一声叫了出来。 「Playtime」是我自己非常钟爱的一出电影,Tati对空间的触觉甚至影响着自己的摄影创作,片里讲述两位主角:Tati饰演的Mr. Hulot和美国女游客Barbara在一个不知名的新都会里一天所发生的事情。 Hulot在宠大的都市空间迷失又无助,所有行为被建筑结构所主导,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常被空间所割裂。 我却常常记挂着片中的一幕:Barbara在机场里行逛时,碰口碰面的都是世界各大城市推广旅游的宣传海报,里面介绍的风土人情不约而同地都是一栋栋作为地标的现代高楼大厦,都是一模一样的沉闷和刻板。 Tati是个卢德,他对当年法国都市化和新式的现代建筑感到不是味儿,戏谑现代主议建筑那种去制造monument的心态,在之前在《
展览介绍: “早安晚安”展出何兆南一系列於占领运动期 间拍摄的黑白照片丶录像及结合摄影与绘画的独版作品。有别於大部分於占领运动时被采用的纪实拍摄手法,何氏以具指涉性和隠喻的手法来展现运动期间的境况和其个人经验。影像中被丢弃在路上的象徴性物件如路障丶雨伞丶空水樽和帐篷,取代了一幕幕警方与示威者冲突的场面。城市在这充满暗涌的混乱境况中看似平静安然,而人物处身其中则显得渺小及微不足道。 “早安晚安”揭示了潜在於平静的城市风景中的危机感,作品拼合了何氏一向关注的社会政治议题,如近期作品《防卫与抵抗》(2013)和《门常开》 (2014),及在较早期作品中如《光之道》(2011)丶《天地人》(2011) 及《平日常》(2013)中,对於存在和生命中无常状态的思考。
艺术家陈以轩以摄影为创作主体,媒材形式横跨平面摄影丶创作书丶录像丶影像装置丶以及行为演出,近期创作多关注在摄影如何处理个人的生命史,以及影像媒介在进行沟通传达时的所产生的模糊与谬误。「我出国了,然後我回来了。」陈以轩说。展览命题看似直白,其实是艺术家这几年的生命写照,用书本丶录像丶及幻灯片等等各种摄影的转译形式,描绘他赴美留学丶往返异乡的三段影像旅程,旅程中如按图索骥般自我观照,旁观其身为异乡局外人的找路姿态,找寻在路上失去的自我存在与归属感。 作品简介 一丶遍寻无处 2010年,陈以轩出国了,在纽约正式成为异乡人。一年後回来探亲时却发现已无所适从丶四处孤立,经历了反向的文化冲击。於是像公路电影中的主角般,为了寻找自我而上路拍照,仿制美国公路摄影的传统,进行台湾版的丶个人式的公路摄影之旅。 在路上不断看到景物更替,从城市到乡镇,逐渐失去时间与空间感,遗世独立於过去和未来的历史脉络;主体意识愈发清晰存在,
《面》摄影展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後,无论在政治丶经济丶文化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冲击,随着中国产业资金大量注入与每年自由行旅客增加,虽带动香港金融贸易丶促进观光经济,但所衍生出的大陆人来港生育丶推高物价丶文化差异等问题,让中港矛盾越来越严重,也因此激发香港人的本土意识,开始思考落实真普选,要求港人治港的重要,导致最後发生万人上街头的雨伞运动。 《面》一字有脸和面对之意。1840年法国摄影师贝亚德(Hippolyte Bayard)以长时间的曝光技术,拍摄了作品《溺死者的自拍像(Self Portrait as a Drowned Man)》,照片中苍白的躯体和长眠不醒的神情让他看起来就像一个溺死的人,贝亚德藉由此批判性的影像,来表达他对法国科学院漠视他摄影研究的不满。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