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條對角線連接地球兩端,一端中國,一端阿根廷。兩國合建的深空站已經動工,40年來實用主義外交從地面走到深空。
雨傘運動踏入一週年,79天在金鐘、銅鑼灣及旺角的佔領日子中一幕幕撼動畫面烙印在每個香港人心中。留下這些畫面的,是每一個日以繼夜守候在佔領區的本地及國際攝影師。他們鏡頭中,抵抗催涙彈的雨傘陣、自修室溫習的學生、揮動手機的人海,成了當時的報紙頭版照片,世界關注的焦點,也成了今天和未來的歷史。在影像背後,攝影師們的故事與心路又如何?一年後,端傳媒訪問了10位不同文化背景的知名攝影師,整理出他們拍攝的10張具代表性的雨傘運動圖片,探索照片背後的故事,補充影像以外的段落。
Chris McGrath
相片攝於2014年11月18日,一名上班族經過布滿帳幕的金鐘佔領區。Chris認為佔領馬路在香港是一件不尋常的事。佔領的中後期,在佔領區附近上班的白領們卻對被佔領的馬路顯得習以為常。他們上班、下班都會橫越佔領區,就像相中的女士一樣,彷彿已習慣了不尋常的佔領運動,
去年九月在香港爆發的雨傘運動留下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畫面。在雨傘運動一周年前夕,路透社攝影記者 Tyrone Siu 重回金鐘、旺角和銅鑼灣,拍下城市現在的面貌,與去年的佔領區作比對。
雨傘運動最令人動容的是參與運動的每個市民,由學生、關心政治的香港人、到長者。參與過運動的佔領者在一年後又有何變化呢?
沙特阿拉伯聖城麥加發生人踩人慘劇,造成最少700人死亡,800人受傷。事發地點位於麥加近郊的帳幕區米納,在當地時間早上近九時。死傷者躺滿馬路,救護車不敷應用,救援人員即場為傷者進行心外壓急救,不少當場被證實死亡的教徒被布遮蓋就地存放。
超過200萬人於上周二開始前往麥加。到麥加朝聖,在伊斯蘭教屬於五功之一,伊斯蘭教要求所有穆斯林一生至少朝聖一次,麥加作為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城市,每年前往的人數可高達300萬人。
過往朝聖期間多次發生意外,在1990年一條通往麥加的隧道也發生過人踩人事件,造成近1500人死亡。而於本年9月11日,麥加於大清真寺擴建時,一部大型天秤被強風吹倒,造成過百人死亡,近400人受傷。
1959年,古巴前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Fidel Castro)所帶領的七二六運動組織推翻親美的獨裁者巴蒂斯塔,在古巴建立社會主義政權。從轟烈的革命時光走來,對外成為資本主義陣營龍頭美國背上的芒刺、社會主義陣營的典範;對內則致力推行經濟建設。五十六年下來,經濟建設也許未竟全功,但古巴仍然為全民提供免費醫療、識字率亦在拉美國家以至世界前列。
革命遺緒?
2014 年,古巴與美國關係正常化。一時間,人們就似乎開始斷定這個社會主義國度將要「守不住了」──可口可樂、麥當勞這些美國大企業,莫非將要進入這個「純潔」的「社會主義烏托邦」?一時間,似乎人們對古巴都突然充滿了懷舊,
展覽介紹:
“早安晚安”展出何兆南一系列於佔領運動期 間拍攝的黑白照片、錄像及結合攝影與繪畫的獨版作品。有別於大部分於佔領運動時被採用的紀實拍攝手法,何氏以具指涉性和隠喻的手法來展現運動期間的境況和其個人經驗。影像中被丟棄在路上的象徴性物件如路障、雨傘、空水樽和帳篷,取代了一幕幕警方與示威者衝突的場面。城市在這充滿暗湧的混亂境況中看似平靜安然,而人物處身其中則顯得渺小及微不足道。 “早安晚安”揭示了潛在於平靜的城市風景中的危機感,作品拼合了何氏一向關注的社會政治議題,如近期作品《防衛與抵抗》(2013)和《門常開》 (2014),及在較早期作品中如《光之道》(2011)、《天地人》(2011) 及《平日常》(2013)
汗水直流,皮膚灼熱發燙,太陽把人曬得暈昡。西九高鐵地盤的工人都趁空檔在陰涼處喝口涼水,小睡片刻。唯獨阿宗仍然拿著相機到處拍照,把港深廣高鐵西九總站的日常都仔細紀錄。始終放不下相機,因為他曾經是一名攝影記者。
五年前畢業於觀塘職業訓練學校,阿宗主修攝影。讀書時他以正被清拆工廠區為主題,把沙田、大埔、長沙灣的工廈都拍下,做了一系列圖輯。畢業後他投身攝記行列,曾在《成報》、《新報》、《星島日報》擔任攝影記者。最深印象是2012年採訪候任特首梁振英的僭建醜聞。
2012年6月,梁振英被《明報》踢爆出大宅有僭建物,阿宗與行家們由下午起在梁宅外守候,沒料到梁振英傍晚在大宅外親自回應事件。前線記者工作需然辛苦,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週年。我們對這場戰爭的記憶又剩下了什麼?
今年,兩岸四地民間、官方各自發起了一連串的紀念活動。其中,民間發起了不少尋訪二戰老兵的活動,而中外媒體亦有相關的報導。今日,不論國共都着力將抗日戰爭的遺產作為其民族主義宣傳的工具,內地的「抗日神劇」甚至已經有其制式,卻令人們對這場長達八年艱苦戰爭的真實一面越走越遠。
可是似乎有一個環節並沒有太多人去關注:那個時候的戰地攝影師,又承載着些什麼樣的歷史記憶?這些戰地攝影師可能至今已經不在人世,但是他們所留下的照片,卻為遠離這場戰爭的下一代及年代更遠的幾個世代,留下了戰爭時的吉光片羽。這令他們在滔滔歷史洪流之中永垂不朽。
二次大戰期間為美國 《Life Magazine 》駐留中國的 Jack Wilkes ,為抗戰中的中國留下了無數珍貴的圖片紀錄。回看
我在觀塘某工業大廈租了一個小小的儲物間暨辦公室,那個工廠大廈的頂層開設了一家做寵物善終服務生意的公司,說白了其實就是寵物屍體的火化場,有些時候乘搭升降機,總會有機會碰上員工推著一個個不鏽鋼做的鐵箱,稍為有點智商也知道裡面盛載的是寵物的屍體,但有些時候他們推著的是我們家用盛載衣服的那種半透明膠箱,看得到裡面是用了些彩色斑斕的毛巾蓋著些東西,大概想讓人看來不會感到不安,但實在又能否掩飾得到。我對跟寵物屍體同坐一個升降機並不感到惡心或忌諱,只是這種叫我措手不及的表現,反而挑起我的厭惡情緒。
9月2日敘利亞3歲男童艾蘭(Aylan Kurdi) 偷渡葬身大海,伏屍土耳奇海灘的照片,大概也有如此叫我「措手不及」的感覺。不少朋友也叫我點評一下這次圖片所帶出來的訊息,當中也有著消費災難的指責。我第一時間的想法是,自己需要好好的去沉殿一下想法,尤其當網上瘋狂地轉載圖片,到改圖致哀,到各國政客開始打人道主義牌,連伊斯蘭國也開始recontextualize這個畫面作政治宣傳時,很容易變得感情用事,
歐洲爆發難民潮,來自伊拉克與敘利亞等中東戰區的難民,相繼冒險前往鄰近的歐洲國家尋求庇護,他們途經土耳其、希臘中轉到匈牙利、比利時、德國,以至世界各地,包括7000公里外的地方尋求庇護——香港。據《南華早報》報導,入境署確認收到一位敘利亞難民的尋求庇護登記,成為香港尋求庇護者的其中一員。
由於香港政府沒有簽署1951年聯合國《關於難民地位公約》,來港尋求庇護者一般向入境處以《酷刑公約》作「酷刑聲請」申請。入境處向端傳媒表示,截至2015年7月尾,入境處處理了2237宗申請,超過10000宗個案仍等待處理,而其中只有12宗申請獲接納,審核成功率少於百份之一。
香港每年潛居約一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尋求庇護者」
藝術家陳以軒以攝影為創作主體,媒材形式橫跨平面攝影、創作書、錄像、影像裝置、以及行為演出,近期創作多關注在攝影如何處理個人的生命史,以及影像媒介在進行溝通傳達時的所產生的模糊與謬誤。「我出國了,然後我回來了。」陳以軒說。展覽命題看似直白,其實是藝術家這幾年的生命寫照,用書本、錄像、及幻燈片等等各種攝影的轉譯形式,描繪他赴美留學、往返異鄉的三段影像旅程,旅程中如按圖索驥般自我觀照,旁觀其身為異鄉局外人的找路姿態,找尋在路上失去的自我存在與歸屬感。
作品簡介
一、遍尋無處
2010年,陳以軒出國了,在紐約正式成為異鄉人。一年後回來探親時卻發現已無所適從、四處孤立,經歷了反向的文化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