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光譜上的每一個主要政黨面對這場危機的反應,都僅僅是在同樣的路徑依賴之中。
以色列軍工業長期借助巴勒斯坦人的苦難謀利,甚至把監控和管治技術出口到極權國家。
日本很可能出現首位女首相,卻未必令政治環境更性別友善。這位安倍路線繼承者在新時代會否走自己的路,也很值得關注。
我們的暴力與殘酷是真實的,但我們的愛和對他人痛苦的感知能力,可能起碼是一樣真實的。
一個人、一名女性,承載了關於感性與理性、柔軟與反叛,怎樣的複雜性?
以色列所做的是有系統地摧毀一個又一個的城鎮與村莊,表面上是作為「對哈瑪斯的最終打擊階段」,但實際上這根本不是戰爭,而是毀滅。
通過這個被評為「不切實際」的提案,改革黨再度確認了自己「控管移民第一品牌」的形象。
我們的暴力與殘酷是真實的,但我們的愛和對他人痛苦的感知能力,可能起碼是一樣真實的。
所謂「修舊如舊,建新如故」,如此便做到了。百年古建的存在感無需解釋,它在那,就是表達。
陪審團不僅為事實把關之守門人,更為價值捍衛之化身,體現社會良知之集體智慧。
如果 「和解」始終要以邊緣群體、弱勢群體為代價,那麼社會的不滿不會因這種「和解」而消除,只會不斷積累。
到了上個月,我忽然理解,其實總不總裁、霸不霸道、言不言情、億來億去,其實都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