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香港的衝突升高,我才更為意識到手上這些書各自與香港皆存在著某些關聯,以及這些關聯對於香港的啟示意義。
在巴西亞馬遜叢林深處,80後、90後的原住民們,正在尋找身份認同,尋找性多元,尋找土地權利,尋找抵禦「侵犯者」的方法。
許多問題或許並非當下能完全解答,揉雜著不安、憤怒、勇氣和反思,難以言喻的情緒在這個炎夏無處安放。
我們連續四個週末,用鏡頭追蹤一個勇武青年的行動和抉擇。撥開廢青和曱甴等僵化的指稱,去了解他所走過的心理脈絡和思想轉變。
透過莫拉克災後航拍紀錄,可以清晰看見,一場風災讓中央山脈南端地貌大幅改變,同時也讓台灣社會的容顏隨之變幻。十年過去,可以向災難告別,不能將歷史忘記。
民怒高漲,警察失職,政府消極應對,元朗無差別襲擊事件震驚香港及世界,七月的香港憤怒、恐懼和勇氣一同燃燒。
反送中的抗爭模式不斷刷新並趨多元化、多戰線。分散於全港大街小巷的一幅幅「連儂牆」,是抗爭者們的最新產物。
在焦慮和彷徨中邁入回歸第23年,香港前路將指向何方?一同前行的人們,又會迸發怎樣不可知的力量?
一場一百萬人的和平遊行,一場一天的佔領行動,香港人嘗試用努力改變命運,一洗雨傘運動後,抗爭的無力與挫敗,逼使《逃犯條例》修訂暫緩。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