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復古市場大本營:古著店、黑膠唱片行,布魯塞爾跟你想的很不一樣
除了修道院啤酒、巧克力和鬆餅,當你聽到布魯塞爾時,還能想到什麼?其實因為地理位置之利,這個人口多樣化甚至比紐約還要密集的小巧城市,原來還是歐洲二手復古市場的大本營。
除了修道院啤酒、巧克力和鬆餅,當你聽到布魯塞爾時,還能想到什麼?其實因為地理位置之利,這個人口多樣化甚至比紐約還要密集的小巧城市,原來還是歐洲二手復古市場的大本營。
「好似(好像)故事中的獵人那樣,在追逐動物的過程中,走進一片天地,不知不覺,人已在暮色之中。」新書《Vajrayāna》的自述如此寫道。從廣場到喜瑪拉雅山,二十七年的路程,黄勤帶由壯年走到將近花甲,這個獵人的變化讓人很感興趣。 一九五七年生的黄勤帶是資深紀實攝影師,曾於日本修讀攝影課程,攝影集《89廣場的日子》是重要的六四事件紀實作品。或許因為受當時日本攝影的影響,他的照片裡如像有另一套無以名狀的語言,尤其拍攝運動中的細節,展現出獨特的視角。那些滿懷信念的面孔、血脈沸騰的晝夜,到武力鎮壓的場面,震憾人心。翻閱攝影集,就像跟隨黄勤帶在昔日的廣場上穿梭於群眾之間,他所拍下的每一個畫面都深刻難忘。
上年已故法國大導演積葵.大地(Jacques Tati)幾部電影的菲林經過4K解像度的數碼復修後上映,尤其是1967年推出用70毫米菲林拍攝的《嬉戲時間》(Playtime),更是美不勝收,驚豔得令自己不禁「wow」的一聲叫了出來。「Playtime」是我自己非常鍾愛的一齣電影,Tati對空間的觸覺甚至影響著自己的攝影創作,片裡講述兩位主角:Tati飾演的Mr. Hulot和美國女遊客Barbara在一個不知名的新都會裡一天所發生的事情。Hulot在寵大的都市空間迷失又無助,所有行為被建築結構所主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常被空間所割裂。 我卻常常記掛著片中的一幕:Barbara在機場裡行逛時,碰口碰面的都是世界各大城市推廣旅遊的宣傳海報,裡面介紹的風土人情不約而同地都是一棟棟作為地標的現代高樓大廈,都是一模一樣的沉悶和刻板。Tati是個盧德,他對當年法國都市化和新式的現代建築感到不是味兒,戲謔現代主議建築那種去製造monument的心態,在之前在《
展覽介紹: “早安晚安”展出何兆南一系列於佔領運動期 間拍攝的黑白照片、錄像及結合攝影與繪畫的獨版作品。有別於大部分於佔領運動時被採用的紀實拍攝手法,何氏以具指涉性和隠喻的手法來展現運動期間的境況和其個人經驗。影像中被丟棄在路上的象徴性物件如路障、雨傘、空水樽和帳篷,取代了一幕幕警方與示威者衝突的場面。城市在這充滿暗湧的混亂境況中看似平靜安然,而人物處身其中則顯得渺小及微不足道。 “早安晚安”揭示了潛在於平靜的城市風景中的危機感,作品拼合了何氏一向關注的社會政治議題,如近期作品《防衛與抵抗》(2013)和《門常開》 (2014),及在較早期作品中如《光之道》(2011)、《天地人》(2011) 及《平日常》(2013)
藝術家陳以軒以攝影為創作主體,媒材形式橫跨平面攝影、創作書、錄像、影像裝置、以及行為演出,近期創作多關注在攝影如何處理個人的生命史,以及影像媒介在進行溝通傳達時的所產生的模糊與謬誤。「我出國了,然後我回來了。」陳以軒說。展覽命題看似直白,其實是藝術家這幾年的生命寫照,用書本、錄像、及幻燈片等等各種攝影的轉譯形式,描繪他赴美留學、往返異鄉的三段影像旅程,旅程中如按圖索驥般自我觀照,旁觀其身為異鄉局外人的找路姿態,找尋在路上失去的自我存在與歸屬感。 作品簡介 一、遍尋無處 2010年,陳以軒出國了,在紐約正式成為異鄉人。一年後回來探親時卻發現已無所適從、四處孤立,經歷了反向的文化衝擊。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著相當大的衝擊,隨著中國產業資金大量注入與每年自由行旅客增加,雖帶動香港金融貿易、促進觀光經濟,但所衍生出的大陸人來港生育、推高物價、文化差異等問題,讓中港矛盾越來越嚴重,也因此激發香港人的本土意識,開始思考落實真普選,要求港人治港的重要,導致最後發生萬人上街頭的雨傘運動。 《面》一字有臉和面對之意。1840年法國攝影師貝亞德(Hippolyte Bayard)以長時間的曝光技術,拍攝了作品《溺死者的自拍像(Self Portrait as a Drowned Man)》,照片中蒼白的軀體和長眠不醒的神情讓他看起來就像一個溺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