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香港的年輕人在學習如何面對人生的抉擇,而台灣香港力量也在學習如何接住為數不少的特殊來客。
校園總有一天始終會復原,但有發生過的,便不能被推翻,歷史始終會記住那年那夕。
全港多區市民戴上各式各樣的面具參與人鏈活動,市民高喊「香港人 反抗」、「五大訴求 缺一不可」「星期日 尖沙咀」等口號。
「每一刻都覺得是完成不到的,」參與這次搬運行動的市民表示,在山頂,大風仍然將女神像的頭盔吹走,持旗幟的左手也被吹斷,「這時候雕塑的原創者好灰心,說不搞了,想走,但其他人熱情還是很高,又繼續想其他方法做下去。」
2019熾熱如火的夏天,香港如何走過每一天?定期更新的大事紀頁面,供我們不斷回顧、理解與反思。
直到香港的衝突升高,我才更為意識到手上這些書各自與香港皆存在著某些關聯,以及這些關聯對於香港的啟示意義。
許多問題或許並非當下能完全解答,揉雜著不安、憤怒、勇氣和反思,難以言喻的情緒在這個炎夏無處安放。
我們連續四個週末,用鏡頭追蹤一個勇武青年的行動和抉擇。撥開廢青和曱甴等僵化的指稱,去了解他所走過的心理脈絡和思想轉變。
民怒高漲,警察失職,政府消極應對,元朗無差別襲擊事件震驚香港及世界,七月的香港憤怒、恐懼和勇氣一同燃燒。
反送中的抗爭模式不斷刷新並趨多元化、多戰線。分散於全港大街小巷的一幅幅「連儂牆」,是抗爭者們的最新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