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企瞭解到不一樣的世界後,他們被迫接受中國「內卷」職場文化。
龜山島前,大大小小的鰻寮散落在綿延數公里的沙洲,是宜蘭冬季沿海荒涼壯麗又魔幻的風景。流動的人與魚,年復一年在此相遇。
她/他們把遊行變成街頭蹦迪,廣場變成講述生命故事的開放麥,在K-pop與政治口號間,試圖創造出一個更平等的廣場。
「我以為今天就是我整個難民故事的結尾。但現在一切又改變了。」
端傳媒比對了名單上的中國傭兵資料和他們的社媒帳號。但155人名單遠未窮盡為俄羅斯參戰的全部中國公民。
在諮詢關係裏,諮詢師有點像一個清醒的成年人,而來訪者更像迷茫的小孩。諮詢師因「更清楚狀況」而掌握著很大的權力。
在這些對話背後,我們尋找的究竟是解答,還是一種不被評判的理解與安慰?
三十年過去了,她始終在想,哪裡才是可以安家的地方——是中國,還是美國
從疫情前、防疫期間,到後疫情時代,中國零工的處境有什麼變化?
在經濟下行的香港,「破產」何以給他們帶來對生活的希望?
他們的生活經歷各異,但都曾在人生的道路上經歷過顛沛流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