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面這麼多人找工作,如果有好的求職者,不如我們的餐廳換一下血?」
專業對口的金融官僚, 就能應對慢動作的地方金融危機?
支持者稱其「提振經濟強心針、強化美國優先」,反對者批評為「劫貧濟富、赤字炸彈」。
這種「戰時凱恩斯主義」能持續多久?
在經濟下行的香港,「破產」何以給他們帶來對生活的希望?
為瞭解決人才短缺,香港政府開通高才通計劃,卻遇上了另一難題:人才找工難。
有人說「夾公仔店開得越多,市道越差」,但他們說,快樂更重要。
買房者、投資者、打工者,以及體制人士,他們一個個都成了在中國經濟中「高位站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