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局用「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等名號定義江澤民,民間在傳播他唱歌、演講的影片,如何評價他,還有待歷史書寫。
國慶在香港是一片紅,以及升旗、酒會和布防。市民則忙計劃行程,搶購機票。
「相對靜止」實行前一天,市民於超市排隊大量購買生活所需;街上亦湧現人流,呼吸着最後一口「自由的空氣」。
對長年臥床的老人來說,上門助浴不僅僅是保持潔淨,也是一次與門外世界的連接。
市民居家隔離的日常不時闖入機械狗、「大白稻草人」等荒誕片段;社交媒體則具是搶不到的物資、叫不到的救護車和進不去的醫院。
我認為「清零」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政策具體會不會轉向、以什麼方式轉向,這不是我或任何人可以左右的。
生活在後疫情時代的中國,人們還要為「大局」犧牲多少?
林曉聰曾經人生順遂,2019年之後,他試圖紀錄香港紋身者的故事,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端傳媒臥底多個中文色情Telegram群組,發現一條條複雜又難以蒐證的產業鏈,受害女性要如何維權?
當下被大多數人使用的「拐賣」一詞並不能充分反映這類女性的遭遇,「人口販運」,值得在更廣泛意義上被重視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