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二戰時期在中國的戰地攝影師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週年。我們對這場戰爭的記憶又剩下了什麼? 今年,兩岸四地民間、官方各自發起了一連串的紀念活動。其中,民間發起了不少尋訪二戰老兵的活動,而中外媒體亦有相關的報導。今日,不論國共都着力將抗日戰爭的遺產作為其民族主義宣傳的工具,內地的「抗日神劇」甚至已經有其制式,卻令人們對這場長達八年艱苦戰爭的真實一面越走越遠。 可是似乎有一個環節並沒有太多人去關注:那個時候的戰地攝影師,又承載着些什麼樣的歷史記憶?這些戰地攝影師可能至今已經不在人世,但是他們所留下的照片,卻為遠離這場戰爭的下一代及年代更遠的幾個世代,留下了戰爭時的吉光片羽。這令他們在滔滔歷史洪流之中永垂不朽。 二次大戰期間為美國 《Life Magazine 》駐留中國的 Jack Wilkes ,為抗戰中的中國留下了無數珍貴的圖片紀錄。回看
圖片故事:大爆炸之後,遍地瘡痍
2015年8月12日深夜,天津濱海新區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發生爆炸,并引起了周圍多家工廠的二次爆炸。據中國地震台網速報顯示,第二次爆炸接近2.9級地震,相當于21噸TNT爆炸。截至目前,爆炸已導致104人死亡,71人重傷。 這起在工業區發生的爆炸對附近多處居民區造成了嚴重破壞,亦暴露出當地缺乏規劃,工業區、居民區混建。不少居民樓的玻璃被震碎,門框和電梯變形,亦有很多住戶在爆炸中受傷。在小區內部,玻璃的碎片還躺在房間地上,樓梯間的牆上留下居民匆忙撤離的血跡。
小鎮貴嶼:從世界垃圾場變成國貨垃圾場
綠色的電路板、銀色的電腦主機、彩色的手機殼,佔據了廣東省汕頭市的貴嶼鎮的每個角落。路透社攝影記者蕭文超(Tyrone Siu)於本年六月隻身前往貴嶼採訪。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在十年前發表的研究指貴嶼的電子垃圾來自美國、日本等地,十年過去,記者從商人得知原來現在大多數貴嶼的垃圾都是中國製造。貴嶼由世界的垃圾場變成國貨垃圾場,商人不諱言:「單單處理國內的電子廢物已足夠,這裏根本容不下國外的垃圾。」 工人用簡陋的方法來提取電子垃圾的晶片,最常見的是用火燒熔電子產品的塑膠外殼,再提取晶片。這種提取方法令貴嶼的空氣瀰漫著難聞的燒塑膠味道,空氣和水源被回收場的垃圾嚴重污染。貴嶼所屬的潮陽區最近的統計指,貴嶼有逾5,000間電子垃圾及塑膠拆解回收場,鎮中有約13萬居民,其中六萬人從事回收業,每年拆解的垃圾超過100萬噸。 回收場的工業煙囪旁仍住著民工,他們的家有草地、亦有養牛。